美国女作家卡伦·霍妮的书《我们内心的冲突》,在书的第十二章作者谈到了虐待狂趋势。弗洛伊德将虐待狂趋势看成是“人的本能”,而一些心理分析家则认为任何自我肯定或咄咄逼人的行为都可能是本能的虐待倾向的变种或升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某些表面上看起来貌似合情合理的言辞、举动或反应,实际上可能掩盖着虐待倾向。
彼此厌恶却状若相濡以沫?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最新的案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一对闹分手的恋人来咨询,他们彼此都感觉到已毫无感情,但是分分合合好多次,始终分不了手。男方说女方太依赖,女方说男方太反复无常,分了手又反悔,又要回头在一起,他们甚至当着心理咨询师的面又吵起来。
心理咨询师没有阻止他们,看着他们吵,通过吵侧面观察他们。于是她发现他们的吵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循环,开始男方强横,指责女方总是用自杀相威胁,女方此时显得很弱。然后情势一转,女方开始还击,男方开始退缩,他们就这样循环着,于是心理咨询师叫“暂停”。
这对恋人是中学同学,大学时开始相恋,工作后同居在一起,这期间总是争吵,已经到了彼此心生厌恶的程度。可一旦两人提出分手,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总有一个人会反悔,然后就又和好,好了之后又吵,又分,如此这般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心理咨询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了解到这对恋人各自的故事。男方的父母感情不好,在他小时候父亲经常外出打工,家里只有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他母亲有抑郁症状,常会无缘无故为点小事闹自杀,他和几个兄妹就会跪下求母亲,但后来他母亲还是在他离家上学期间自杀了。这成为了他现在无法与女友分手的一道藩篱,当年对母亲的过度担心和内疚感被投射到了女友身上。
女方的问题则是未能与时刻陪伴照顾自己的父母分离,并将这种情结投射到了男方身上,现实中,他们双方其实没有太多爱的体验,而是彼此厌恶、想摆脱对方。他们之间的相互攻击,也并没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某种满足,但是他们双方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虐待性的态度,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虐待性趋势。
并不亲近的人状若关心隐私?
各方面条件都还算不错的大龄未婚女青年经常会遇上一些冷不丁张嘴就问“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这些提问者对被提问者而言,并非属于如家人、亲戚或熟悉的朋友等这样关系比较亲密的对象,或者被提问者很明显未将其归于亲密关系行列的,那么这种强行关心他人隐私的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来强行攻入他人的隐私领域呢?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根据霍妮的观点,可以将这种微妙的进攻归结为典型的隐性虐待趋势,在提问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故意和恶意,潜意识是希望看到被提问者表现出来的不安或不愉快。但是这种提问者自己可不这样认为,他可能还觉得自己是坦诚地在关心或同情他人。可实际上他的提问背后是以一种变相的方式提醒被提问者“在当前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下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你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但你还没有意识到”。尤其是当提问者觉得被提问者自己还很满足于自我的当下状态的时候,这种略带挑衅、想要挫败人家的满足感的目的就更为明显。
粉碎别人的快乐、使别人失望和扫兴,是隐性虐待趋势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们不见得生活得不如意,甚至有可能生活得挺好,但他不能看着别人高兴,潜意识里有一种隐性攻击的心理因素驱使他用各种方式去颠覆他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心理被霍妮解读为是“感到自己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比较容易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在他的潜意识当中有着一种燃烧着的嫉妒,对于一切积极正面的东西他都觉得不能原谅,他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将别人一起拽下去,这样他便感觉舒服了点,因为他可以看着别人因为他的言行而痛苦,从而减轻他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受罪”的状态。
对他人的轻侮源自找茬的怪癖?
隐性虐待趋势的倾向是处处想轻视和侮辱他人,热衷于找别人的毛病,发现别人的弱点并津津乐道于指出这些弱点。他会将自己的这种行径合理化为坦率诚恳,但倘若对方反过来质疑他这样做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便会惊恐不安,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而这种对他人的不信任,事实上是他自己蔑视别人所造成的后果。但他对别人的轻侮他自己恐怕是意识不到的,他可以意识到的就是自己对他人的不信任。
霍妮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吹毛求疵、处处找茬的欲望或怪癖,他专注别人实际有的过失之外,也善于把自己的过失外化,比方说,因为他的言行而让他人感到不安或者不舒服。他马上会留意到对方的反应,甚至鄙视对方的情绪变动。反之,当他的这些趋势受阻或者受挫再或是局面倒过来的时候,他又会觉得自己被蔑视而爆发。
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酸葡萄”的心理,他会更加专注于发现不完美事物,并认为自己对不完美极为敏感,但事实上心理咨询师分析说他很可能只专注这些东西却视而不见其余的一切。内心深处他这种无处不贬斥他人的态度反过来又衍生出一种持续的失望与不满,他觉得有理由让别人明白是他人在负他,同时还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向他人不断提出要求,可是即使达到他的要求他也仍然不会感到满足,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蔑视他人,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自卑感和无望状态;自卑感越强,无望状态越甚。挑毛捡刺便成了他自我保护的需要,如我们开头所讲的那对恋人的案例,当他们相互指责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犹豫态度感到恼怒。 |